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走进智库时代:
40人论坛智库成果丰硕
2018年4月20日,第二届中国语言服务40人论坛(Language Service China 40)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审议了2018中国语言服务博雅宣言、讨论了中国文化外译教育联盟(5+2)构想与实践,并畅谈语言服务学科建设的可行性与思路。
议题一:审议“2018中国语言服务博雅宣言”
论坛首先审议“2018中国语言服务博雅宣言”。中国语言服务40人论坛联席主席、北京大学王继辉在致辞后主持了这一议题,北京师范大学王广州介绍了“2018中国语言服务博雅宣言”的起草情况和相关内容,细述宣言宗旨和行动计划。宣言首先引发与会者对翻译硕士培养的反思,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北京师范大学张政、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长栓先后就此发言,认为学生应加强对翻译实践的投入和总结。关于宣言,南京师范大学严志军、双泽翻译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勇、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文、河北大学张如意各从语言服务的内涵、范畴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议题二:中国文化外译联盟(5+2)构想与实践
随后,论坛讨论了“中国文化外译联盟”(5+2)的构想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朱源首先介绍中国文化外译联盟(5+2)的基本情况,包括联盟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招生程序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立非认为既要保证学校的标准,又要资源共享。北京大学俞敬松、北京师范大学张政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长栓对课程设置、学生汉译英能力和教师数量方面发表了看法。中译出版社社长张高里表示,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培养国外的汉学家,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北京师范大学王广州表示,这件事我们能做,而且一定要做,需要关注如何推下去。
议题三:语言服务学科建设的可行性与思路
论坛最后针对语言服务学科建设的可行性与思路进行探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立非从学科设置理由、学科设置必要性、学科体系构建、学科重点方向四个方面对设置语言服务学科作出构想。他表示,我们应共商、共建、共赢,促进我国外语学科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向外语产业人才培养的转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司显柱和中国人民大学朱源讨论了语言服务是否依托外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瑞林随后从语言服务界限、应用语言观、发展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发表看法。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表示新成立应用外语学院应解决Forwhom(为了谁)、Forwhat(目的是什么)、什么是语言服务、现在和未来可以做什么的四个问题。双泽翻译咨询有限公司张勇从产业和人才需求的角度,谈了语言服务建设的可行性与思路。
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文从语言服务学科建构、翻译的出路、专业和学科是否重叠、学科是否有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提出看法。王立非回应,文化外译是语言服务,这是机器无法取代的,翻译也不会消亡;学科不应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外语学科可有更大拓展。西北大学胡宗锋、中国政法大学沙丽金、南开大学葛亚军、西安外国语大学贺莺分别就汉译英能力培养、校际培养模式和开放办学以及课程设置发表了精彩看法。
论坛接近尾声,王立非在总结发言指出,语言服务成为学科需要更大的勇气去推动,我们也需要探索如何在语言服务学科体系里加入产业认知。第二届“中国语言服务40人论坛(LSC40)”的三个议题探讨顺利结束,嘉宾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门前合影,为本次论坛画上圆满句号。
中国语言服务40人论坛(2018)专家合影
中国语言服务40人论坛(LSC40)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语言服务与管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联合倡议并发起的博雅翻译文化沙龙常态高端智库,每年举办一届圆桌会议。论坛前期已经发布了《中国应用翻译论文专辑》(2015)、《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2016)、《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就业调查报告》(2017)、《中国翻译硕士教育大学排行榜研究报告》(2017)、《“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市场全景式分析与行业及政策建议》(2017)等一批智库研究成果,并将继续关注与研究中国语言服务界的问题与对策,为“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重大国策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