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语言服务40人论坛从今年三月起开始推送"抗疫网上论坛"系列,邀请业界与学界专家就热点话题展开讨论,观点碰撞,思想交锋,开创语言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举办三期"应急语言服务"专题、两期"后疫情时代语言服务企业危机与转机"专题、一期"语言服务与国家安全"专题、两期"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专题之后,引起更多学界业界专家的关注与兴趣,为"抗疫网上论坛"提供了各自的学术研究与智库观点。

本期邀请到六位专家围绕"语言服务与文化外译"展开讨论,涉及创新路径、观念转变、全球视野、语言服务供给体系、语言规划、语言服务能力、抗疫文化融合等。

一、文化外译须创新路径,转变观念

杨俊峰(大连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

在当今时代,文化外译要从两个方面创新路径和转变观念。

1、并非所有外语教学和研究人员都胜任文化外译工作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大批外语工作者,他们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的"译进来译出去"工作,贡献不可磨灭。但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我们的文化外译实际上是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对文化外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过去那些把"生硬汉语"变为"生硬英语"的做法距离"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甚远。然而,"讲好中国故事"并非易事。这些人必须熟知对象国文化,外语语感强。最理想的是这些人具有在对象国学习或工作不少于两至三年的经历,他们对语言对象国的历史、文化了解甚多甚广,对语言运用知晓得更加透彻,更了解对象国受众的阅读和接受习惯。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语言服务中,他们是中坚力量。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更广泛的发动和鼓励这批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2、文化外译应该从"源头"上做起

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的人都清楚,任何一堂演讲,一篇文章,一本书籍,都是有既定受众的,或以内容区分,或以年龄区分。因此才会有"儿童读物""青少年读物"等分类。分类的主要目的就是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但目前我们"汉译英"的书,绝大多数的书籍的既定受众都是中国人。但是,当这些书籍被译为其他语言,受众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时,书籍的内容和形式并没有随着受众的变化而改变。新的受众对书籍的接受程度可想而知。因此,要想大幅提升我们文化外译的接受度就必须从"源头"做起,在汉语的成书过程中,作者心中就必须装着"异域受众",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事情是"universally acknowledged",必须注意填补"异域受众"头脑中的中华文化空白。

当然,这个艰巨的转化任务也可以由译者去完成,但这对译者的文化和语言素质要求相当高;同时,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超出了翻译工作者的"职责"。

二、文化外译要放眼于全球

司显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翔宇领军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语言服务产业方向博士生导师)

语言服务包含翻译、本地化、语言技术、语言资源、语言测试、语言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中翻译是核心。目前我国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要求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这必然要求以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并提供价值引领和支撑。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文化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其路径,自然是文化外译。

中华文化能否"走出去"和"走进去",关键取决于文化外译的效果。为此,为了提高文化外译成效,我们认为文化外译,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尤其要考虑外国受众的阅读习惯,顾及他们的文化土壤,要善于采撷人性中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东西为我所用,以达到最好的对外表达效果。表现在选择话语形式时,不仅要考虑语言本身的特点,更应充分考虑受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因素,要善于运用受众的话语,研究和把握受众的话语体系和话语风格,并努力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这就是要入乡随俗,将自己的话语"当地化"。如此不仅方便受众理解,而且有利于增进受众的亲切感,容易赢得认同,让受众乐意听、能听懂、愿接受,努力实现入脑入心的表达效果。另外,要谨慎使用刺眼的字词。现代汉语中有很多来源于军事的词语,虽然其意义已经引申泛化,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已经习以为常,并不会感到它们的火药味,但如果简单用于对外交往,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媒体习惯使用的"战略"、"桥头堡"、"排头兵"等,都不是好的对外话语体现形式。

中华文化外译本身决定了其视野不是局限于国内而是放眼于全球,国际社会应成为研究的背景和平台。所以中国文化外译要有的放矢,"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只有在国际视野下关照中国与外界的交流互动,才能够得出更深层次的认知,中国文化外译建设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成效。

三、构建产业化、市场化语言服务及产品供给体系

刘红艳(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使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为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以53种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打破语言障碍,与亚欧非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各领域互利合作的成果提供了历史的机遇。

1、解决通用语种和非通用语种语言服务严重失衡问题

"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调查表明:语言类人才备受媒体和网民关注。打破语言障碍,实现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桥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包括"英语、阿拉伯语、俄语和汉语"四大通用语种及其它近50种非通用语种。"一带一路"建设对语言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和市场供给严重失衡,语言服务人才发展严重不均衡,小语种人才匮乏。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投入,在相关院校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语种专业,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尽快解决外语人才语种参差不齐的供需矛盾。

2、跨学科交叉,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多维度、精细化的"带路"语言服务及产品供给体系

构建"带路"语言服务及产品供给体系过程中,要坚持前沿理念,鼓励跨学科交叉,精准对应需求。建议国家成立"中国带路语言服务委员会",统筹规划,协调多学科共同攻关。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技术、语音合成、信息挖掘和提取等学科和技术优势,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多维度、多元化的完备供给体系,为丰富国家语言政策内涵和中国语言服务走向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3、推动"带路"语言服务及产品供给体系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的语言服务与产品相对单一,以提供语言教学培训及翻译和本地化服务为主,缺乏应对国家"一带一路",精细化、智慧化的"带路语言服务与产品"。针对"一带一路"建设所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及民心相通要求,"带路语言服务及产品"需要满足政府沟通、通信运输、商贸往来、金融投资及民间文化交流的语言消费需求,实现供给体系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

具体来说,需要确定"带路"语言服务与产品供给体系的范畴:除了传统的语言教学、培训、翻译、出版等服务,急需对"带路"语言服务进行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服务于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设立"带路语言产业"专业,培养与带路"五通"相关的多语种复合型、专业语言翻译服务人才;开发自动在线多语种语言翻译和查询系统;建设多语种、多学科、多维度历时数据库,加入国家语言智库;开展"带路"相关行业的职业沟通话语研究,探索如何提升跨文化行业话语沟通效度;向"带路"国家输出汉语,通过汉语的国际传播,提升汉语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开展公益性质的语言精准扶贫服务,帮助从事"带路"相关职业的从业人员掌握非通用语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加强语言服务研究,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沈骑(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规划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一带一路,语言铺路!李宇明先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语言服务的重要作用。语言服务最初指的是语言翻译服务。全球化进程加速导致语言需求多样化,语言服务的领域也逐渐扩大到更多的行业和产业,层出不穷。语言服务具备"语言"和"服务"的双重属性,已经渗透到各个不同行业和领域。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语言服务的发展不再局限于语言产业领域,还结合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企业、乃至个人的语言需求、语言消费与语言生活,甚至涉及定制化的专门语言服务,发展前景广阔。

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语言服务早已有之。我国唐代专门设立译馆,招募居于长安的外国商人为丝绸之路的远方来客提供翻译。可以说,是语言服务连接起了东方文明古国与西域等地的商务联系。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社会对语言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语言服务研究亟待系统开展。首先,应从国家规划层面对语言服务要有科学发展、分类指导的态度。第二,强化语言学的基础研究。强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特别是官方语言、通用语言和关键语种语言研究,同时,也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和特殊语言研究。第三,深化语言服务的跨学科研究,结合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并阐释现有语言服务存在的现实问题。第四,关注"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的实证研究和不同行业的语言服务调查,使语言服务的研究能够真正立足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需要指出的是,语言服务研究在国内正处于初级阶段,整体落后于国际水平,但是作为日益发展的新兴研究领域,发展潜力巨大。迄今为止,我国在语言服务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积累。相信随着国内学者的不断努力,语言服务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将日趋成熟和缜密,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提高语言服务能力,助推中国文化走进"一带一路"

刘宏伟(天津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一带一路"倡议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引导,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建设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为发展目标,通过各层级的合作,达到丝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倡议提出以来,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参与。2017年和2019年召开的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更是对国际社会共建"一带一路"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一带一路"官方网站的统计,截止到2020年初,已有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200份相关协议,"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展现出光明前景。

不容忽视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在国际话语体系中还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无法与取得的建设成就相匹配。中国国际话语权亟待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和语言服务能力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语言服务能力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运用中国主导型话语做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宣传势在必行。面向"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宣传的国家语言能力和语言服务能力建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保证倡议的精准化翻译,进一步提高倡议宣传的质量;二是畅通倡议的传播过程,消解西方媒体的舆论打压和负面炒作。

翻译是国际宣传的前提和基础。翻译的本质是使用目的语"解释"原文,只有翻译到位,受众才能听得懂,理解得透彻。"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性特征要求翻译高度精准,译者不仅要探讨不同语种中各语言元素的翻译方法,还要对多语种的译本进行翻译比较,探索在政治语境、文化背景、语言形式、话语意义等方面与原文信息差最小的译文,这是翻译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够"听懂"的语言和方式进行倡议的宣传,能够将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目的和方式准确地传播到全世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破解各种谣言。

传播是国际宣传的关键环节。传播状况决定了受传者接受到什么样的信息,接受谁的信息。针对西方媒体不断利用话语霸权和垄断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的污名化传播,在语言服务工作中,需要研究和解构信息从发出到受众接受的整个传播过程,包括受传者、传播媒介、传播主体、传播效果,分析传播的各个环节,探究信息损耗最小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同时,特别要关注传播噪音问题,从噪音的产生、传播原理和应对方案等方面进行研究。只有排除传播噪音,让受众听到真正的中国声音,才能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宣传打下良好基础,为"讲好中国故事"铺平道路。

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提高国家语言能力和语言服务能力,做好"一带一路"倡议的精准翻译和有效传播,是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要举措。

六、语言服务在全球抗疫大背景下促进文化融合

孙疆卫(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服务方向博士生)

语言服务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对促进文化融合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舆情翻译引导国际舆论积极走向、营造国内良好舆情氛围;二是疫情信息翻译加速中国疫情对外传播,迎来国际合作与援助;三是领域翻译提供专业支持,保障抗疫物资储备;四是志愿翻译发挥多语种优势,为疫情防控争取宝贵时间;五是多形式翻译传递人文关怀,解决不同人群防疫需求;六是术语翻译为科学防疫提供智力支撑,为海外防控提供参考经验。

此外,语言服务技术对全球抗疫作用巨大:一是机器翻译通过语音、定制化和翻译引擎满足抗疫多元需求;二是本地化技术利用网站与软件提供多语种咨询服务;三是语料库技术通过开源、语音识别等途径服务疫情防控;四是语言资源库利用文字、语音和视频手段开展语言救济和康复工作。

因此,加强语言服务在本次疫情中的应急联动机制、技术研发,健全监管机制和标准化体系,培养更多翻译人才,通过符合译入语文化的文化融合,是本次疫情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为什么选择悦尔?


我们的专业团队

管理团队: 以蒙永业博士为首的管理团队毕业于北大、贸大、民大、北外等名校,从业经验均在十年以上

全职译员: 各大高校外语或翻译专业优秀毕业生,其中硕士学位超过40%;全职翻译经验五年以上30+人,十年以上13人

项目经理: 由经验丰富的资深译员担任,负责整个项目管理工作,为项目分配最合适的初译员、审校员,适时推进项目进程,进行最终项目核验。

行业专家: 术业有专攻,再优秀的译员也需要行业专家的帮助。悦尔在17年翻译经验中,积累了大量行业专家资源。行业专家为悦尔提供专业审定、咨询、培训等支持。

研究团队: 在北京成立语服研究院,组织国内外语言服务专家,致力于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研究与语言服务学科建设,定期发布智库报告、学术成果。

我们的服务优势

我们的成就

我们的合作伙伴

韩国三星 韩国三星
德国西门子 德国西门子
美国通用电气 美国通用电气
科勒 科勒
壳牌 壳牌
中国交通建设 中国交通建设
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
希尔顿 希尔顿
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
施华洛世奇 施华洛世奇

免费 报价

全国服务热线:400-001-5431

免费报价 索取资料 联系方式